“你能听到声音吗?不用担心,按照我说的一步步操作就可以了。”近日,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通过“浙江解纷码”平台,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,快捷有效调解了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。
今年7月,赵某受雇宁波某公司到普陀某场所从事物件拆卸劳务工作,在作业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受伤,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死亡。事发后,死者近亲属通过相关职能部门,向雇主方、场所经营管理人等涉事主体提出索赔,但由于涉事方较多,相互推诿,调解未成。
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受理纠纷后,指派区调委会开展调解工作。“该案调解的难点主要在于业务定作方、劳务联系方、接受劳务方等涉事主体较多,各方包括提供劳务者自身都存在一定的责任,但是责任划分比较棘手。”该案承办人介绍。根据案件情况,中心及时组织疑难复杂纠纷“3+X”会商研判,明确了案情事实、调解策略、适用法律、各方责任等内容。经过多方长时间的协商沟通,相关方最终同意调解方案。
此时,问题又出现了。死者近亲属身在宁波,受疫情影响,无法当天赶到现场调解。于是,中心决定通过“浙江解纷码”进行线上线下联动融合方式开展调解,未到场的4名近亲属也于当日通过“浙江解纷码”和其他涉事各方签署了调解协议。至此,一场涉及多方、横跨两地的纠纷得以快捷有效解决。
“此类纠纷在我们处理的生命权、健康权纠纷中占了近一半,大部分都能在当天得到调解或解决。”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进驻部门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李华说,这得益于中心建立的一套成熟的处理该类纠纷机制,同时配以“浙江解纷码”线上解纷,尽量减少当事人来回奔波。
此新闻可在《掌尚舟山》APP同步收看,扫码下载随时阅读舟山新闻